我院参与共建的全球首座三维地球物理跨圈层“超级观测站”在云南巧家建成

  

近日,由成都理工大学牵头,我校联合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交通大学等近二十所高校与科研单位,在云南巧家成功建成全球首座三维“超级观测站”——地球物理跨圈层扰动监测系统。该系统与四川乐山原有垂向监测站联合运行,标志着“超级观测站”正式升级为“超级观测系统”,实现了从“单点垂向”到“空—天—地”三维协同观测的重大跨越。

自2020年以来,地球物理跨圈层扰动监测系统已成功捕捉到多次强震前的跨圈层异常信号,为我国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我院作为共建单位之一,深度参与了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体现了学院在地球物理观测与灾害预警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

未来,我院将继续发挥在地球物理、地质灾害监测等方向的学科积累与科研优势,助力提升我国在自然灾害预警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为西南地区防灾减灾与人民生命安全保障持续贡献“桂工力量”。

据介绍,云南巧家站在继承乐山站14种核心观测设备优势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以“高频多普勒监测系统”为核心的三大技术升级,彻底打破单一垂向监测的局限,从“一维”到“三维”:

其一,高频多普勒系统:在100–300公里高空设置两个关键观测层,协同外部3个基站,实现对高空水平扰动的精准捕捉;

其二,“卫星+反射点+地基”一体化观测模式:整合测高仪与北斗卫星数据链路,形成多维协同观测网络,这一“卫星+反射点+地基”的多为观测方法为我国首创;

其三,GNSS组网增强三维感知:配套建设3个GNSS观测站,实现多方向扰动传播路径分析,支撑地震孕育机制研究。

目前,系统可实时采集地振动、地磁场、大气电场、电离层等离子体浓度等20余项物理参数,与乐山站共同构建西南地区“双核心、立体化”跨圈层扰动监测网络。

据悉,稻城站的选址与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后续将结合乐山、巧家两站的运行经验,进一步优化设备配置与数据传输技术,预计在未来1-2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随着三大站点的落地,我国在跨圈层扰动监测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提升,为西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卫星+反射点+地基”一体化观测模式

(一审:陈龙伟;二审:唐丽华;三审:陈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