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桂林理工大学培育“卓越工程师” 支撑西部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报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6/06/content_610441.htm?div=-1

学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强在灌阳野外实习基地看望“卓越班”学生

  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根植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特色,2012年顺利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历时10年,在具有较强行业特色的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测绘工程6个工科优势专业分别开设“卓越工程师实验班”(以下简称“卓越班”),通过“重顶层、优课程、强师资、厚实践、融产学、强思政”等举措,推动“卓越班”学生立德树人与“专业素养”齐头并进,为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重顶层、建机制,聚合力

  明确“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较强、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成立学校及学院层面的“卓越班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制定《“卓越计划”实验班实施方案》等制度17项。每年给予各“卓越班”不低于25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入班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并优先参加海外游学、校际学生交换、推荐免试研究生等。

  优课程、改方式,增效力

  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将专业理论课程分为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侧重凸显专业特色、新工科及工程教育特色。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案例或工程项目,实施小班授课;建设在线课程,搭建集教、学、练、测、评于一体的“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

  强师资、抓引育,添实力

  遴选具有工程经历和较高学术地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卓越班”专职教师。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分制管理办法》,构建“打基础—上水平—争卓越”的三阶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引育并举,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级人才,并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强化激励,对专职教师给予专项奖励和工作量补贴,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厚实践、优体系,提能力

  构建实验、实习、实践、科研“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学分,重构“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三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实习模式,在常规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卓越工程师”顶岗实习以及与其相延续和衔接的毕业实习等环节。开发实践资源,采用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等多种方式,完善“校中厂”“校内孵化中心”等实践平台及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融产学、重实践,强定力

  与6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签署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省部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8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个。实施校企合作“四双制”,即“双建”(校企共建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双培”(互建培训基地,互为对方培养人才)、“双聘”(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任职,聘请专业教师入企挂职)、“双研”(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研发及技术改进)。实行“双导师制”,为“卓越班”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选拔校内导师150名,聘任企业导师67名。

  强思政、筑根基,展魄力

  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价值观塑造,开设20门课程思政课程,设置40个课程思政案例。课外结合湘江战役等红色资源及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组织“百名学子看世界”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意识。注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引领,强化校内外导师对学生思想品质的长期指导。构建自我成长机制,聘任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担任“卓越班”朋辈成长引路人,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在班集体中的“领头羊”作用。

  通过10年的探索实践,“卓越班”育人效果凸显。6个“卓越班”专业全部通过专业认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卓越班”所在学院获得国家教学质量项目数量占全校的86%。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录取率、就业率分别比同专业普通班平均高出52%、23%、6%。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竞赛中获奖116项,在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奖46项。50名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名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验班党员比例超过25%,注册中国青年志愿者比例达55.2%,学生纷纷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

  (张瑞 吴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