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立足有色地矿行业需求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深耕地质特色 建设一流学科

  

广西日报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22-05/24/content_1846143.htm

桂林理工大学新工科实践教育基地挂牌。 桂林理工大学供图

  筑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中国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和“双一流”“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立足有色地矿行业需求,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及实习实践等为抓手,稳步推进专业建设。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桂林理工大学传统优势特色工科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专业一贯注重学生专业基础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广西有色金属矿山多、岩溶地质地貌典型、海洋火山地质发育丰富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通过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等,为广西有色地质矿山和地勘系统培养输送了大批基层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具有进入工作角色快、实践动手能力强,做事踏实认真、能够吃苦耐劳的特色。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秉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将专业教育教学“新基建”作为首要抓手,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全面落实“三个转变”,即切实转变为需求导向、切实转变为服务导向、切实转变为产教融合导向;同时,利用高校科技与人才优势,抓住行业产业在攻关工程技术难题、新技术新方法更新、高级工程人才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激发行业产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将行业产业的资源与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完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核心教学资源建设,为地质类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构建了以师资团队、课程资源、实践平台三大核心教学资源,三足鼎立、相互支撑、互为保障的产教深度融合“三位一体”的地质高素质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融入行业产业基因,重塑教学师资团队。针对师资队伍学科与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以课程组为基本教学单元,通过内培外聘,产教融合,打造了一支以基础教育型师资、工程教育型师资和技能教育型师资并重的教学团队,有效解决了师资队伍组成单一,实践能力结构失衡的问题。

  把握行业产业发展趋势,重构教学课程资源。针对课程改革可持续性和前瞻性不足的问题,把行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最新成果融进地质高素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课程教学资源与地质高素质人才内涵需求不匹配问题。

  依托行业产业优势资源,重建实践教学平台。针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知识能力要求脱节的问题,打造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全景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实践教学内容真实化、实践教学形式实战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可控化,解决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问题。

   通过建设探索及实践,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顺利结题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并获2门国家一流课程。教师获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1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2人,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2019年,以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和地质博物馆教师为主体的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工第五党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近8年来,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余项,在已举办的5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上获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奖项29项;4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提名奖”等;芦思洁等一批优秀学生被推免或考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深造。毕业生先后在第一、二届广西地矿系统地质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包括最高奖一等奖在内奖项9项。

  与时俱进,坚持立德树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将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持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打破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壁垒,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的地质类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可鉴途径。

  (王葆华 康志强 刘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