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学院概况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室精品课程学生工作继续教育校友园地党史学习教育规章制度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教师队伍 
 国家团队 
 
教师简介
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师资队伍>教师简介>正文

韩志轩老师简介(2022年9月14日更新)

时间:[2022-09-10]  来源:党政办公室

IMG_20190904_132645

2019年赴土耳其开展土耳其全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合作

韩志轩,男,河北衡水人,19878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与土壤圈重金属元素储库、环境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微尺度重金属元素土壤化学、碳循环与关键元素富集机制等方向的研究,主持自然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近三年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EI检索5篇,另外,合作发表文章30余篇,申请专利3项。

教育与培训经历

2019-32019-6,北京语言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英语高级培训班

2016-92019-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博士导师叶荣

2010-92012-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硕士导师李方林

2006-9201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学士导师闭向阳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2021-08至今,桂林理工大学,博后,合作导师许成

2020-112021-0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16-12020-1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工程师

2012-72015-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主持参加项目情况

现主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地下水化学组成与花岗岩风化壳内轻重稀土分异及重稀土富集的成因联系,20231-202612月,34万元

2、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广西岩溶高背景区冲洪积土壤镉-硒生物有效性研究,20228-20248月。

以往主持项目情况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编号2016YFC0600608-5,斑岩型铜矿床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集成,2016/07-2020/12160万元,待结题第一负责

2、地质大调查项目,珠江下游典型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2016/01-2018/12430万元,已结题,第二负责。

3、地质大调查项目,中国大河流域环境与资源地球化学监测网试点研究2019/01-2021/12258万元,在研,第一负责。

4、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平台建设与全球对比2019/01-2021/12256万元,在研,第一负责。

5、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分析技术研究2016/01-2018/1246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

6、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半干旱草原土壤团聚体性质与地球化学异常之间的关系:以拜仁达坝为例2014/01-2015/1224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

参与项目情况

作为项目骨干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业专项项目、地质大调查项目等科研和地调项目十余项,如:

1、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04):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项目骨干,参与中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建设工作,负责亲铜成矿元素同时也是重金属元素的CuPbZnAgAsSbHg的研究工作,参与盆地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中的有色金属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工作。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项目骨干,现工作单位为项目承担单位,本人负责项目与各课题之间的联络及年度项目成果总结。

3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隐伏矿地表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来源判断与识别研究,项目骨干,负责纳米微粒的观测与成因解释。

4、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项目:北方沉积盆地化探技术研究与扫面示范,项目骨干,负责二连盆地、苏宏图盆地土壤与地下水地球化学调查、异常解释及相应的规范编制工作。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1、中国地球化学基准方向:与团队成员一同建立了全国土壤81个指标地球化学基准值数据,初步阐释了地球化学基准与地质背景、成矿作用、表生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对HgPbFSeMo等元素进行了重点解析,为我国环境评价与资源估算研究提供了一批基础数据。

2、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方向: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中心成立工作,参与“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管理工作,与团队成员一道编制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技术要求”,推动了全球地球化学填图进程(如蒙古、俄罗斯、土耳其、老挝、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等),并负责土耳其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和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

3、覆盖区地球化学找矿方向:与团队成员一起发展了多景观覆盖区金、铀、铜等矿种的化探勘查技术,重点研究并发展了土壤微细粒地球化学测量、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技术,编写了“干旱半干旱盆地化探扫面技术要求”和“地下水化学测量找矿技术要求”,建立了铜、金、铀等元素大深度垂向迁移模型,推动了覆盖区地球化学找矿理论与技术进步。

4、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方向:综述了中国城市儿童血铅含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2000年后我国儿童血铅呈显著下降趋势,指出城市土壤和大气颗粒物仍是儿童铅暴露的重要途径。

发表的代表性文章如下:

(1) Han Zhixuan, Bimin Zhang, Hui Wu, Hanliang Liu, Yu Qiao, Sukun Zhang, 2020. Mi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in ore rocks, fault gouge and geogas from the Shanggong gold deposit,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二区), 2020, 217, 106562

(2) Zhang Bimin, Han Zhixuan*(通讯), Wang Xueqiu, et al., 2019. Metal-Bearing Nanoparticles Observed in Soils and Fault Gouges over the Shenjiayao Gold Deposit and Their Significance. Minerals(三区), 9(7):414.  

(3) Zhixuan Han,Xueqiu Wang, Wei Wang, Bimin Zhang, Hui Wua , Lanshi Nie, Jian Zhou, Qinghua Chi, Shanfa Xu, Hanliang Liu, Dongsheng Liu , Qingqing Liu, 2019. Continental-scale geochemical survey of lead (Pb) in mainland China's pedosphere: Concent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s. Applied Geochemistry(三区), 100: 55-63.  

(4) Zhixuan Han, Xiangyi Guo, Bimin Zhang, Jianguo Liao, Lanshi Nie, 2018. Blood lead levels of children i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in China (1997–2015):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25): 1659-1666.

(5) Zhixuan Han, Xiangyang Bi , Zhonggen Li, Wenlin Yang, Lixing Wang, Huan Yang, Fanglin Li, Zhendong Ma, 2012. Occurrence, speciation and bioaccessibility of lead in Chinese rural household dust and the associated health risk to childre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二区), 2012, 46: 65-70

(6) M. Lu, R. Ye, B.M. Zhang, W.S. Yao, and Z.X. Han. 2017. Occurrence and Formation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Over the Concealed Ore Deposit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7(9), 6077-6082.

(7) X.Q. Wang, X.M. Liu, Z.X. Han, et al. 2015.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ercury in drainage catchment sediment and alluvial soil of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154, 32-48.

(8) Xiangyang Bi, Jinling Liu, Zhixuan Han, et al. 2015. Lead in Chinese villager house dust: Geographical var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7, 183-189.

(9) Zongmin Zhu, Zhixuan Han, Xiangyang Bi, Wenlin Yang,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netic parameter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s of indoor dust in e-waste recycling impacted area, Southeast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33, 302308.

(10) 韩志轩王学求*迟清华张必敏刘东盛 , 2018.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和来源解析,中国环境科学,38(9)3455~3463

(11) 韩志轩廖建国张聿隆张必敏王学求*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综述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8): 828-838.  

(12) 韩志轩. 隐伏铜矿区土壤微细粒测量有效性实验_以江西通江岭铜矿为例,地球学报,2020,41(6),977-986.

(13) 乔宇,韩志轩*(通讯),张必敏. 硬岩型与卤水型锂矿开发技术回顾,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19, 39 (2), 321-334

(14) 韩志轩. 中国城市儿童血铅含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杂志, 2017, 36(12), 3553-355

(15) 郭祥义,王永康,张必敏,廖建国,韩志轩*(通讯).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某铅锌矿区土壤性质及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环境化学(核心期刊), 2018, 37(4), 851-859

(16) 王学求,周建,徐善法,迟清华,聂兰仕,张必敏,姚文生,王玮,刘汉粮,刘东盛,韩志轩,柳青青, 2016.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建立与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中国地质,43(5):1469-1480.

个人研究兴趣及未来研究计划

个人研究兴趣较广泛,研究涉及环境科学、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等领域,细至微观的纳米尺度、粗至宏观的全球尺度,主要关注关键元素在内生作用与表生过程中的迁移、转化与富集机制。以往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如中、美、欧、澳全球尺度土壤重金属元素数据、中国东部入海河流河口水-土地球化学数据、全国五十余个典型矿区矿石--沉积物元素含量数据、土壤纳米颗粒观测数据等,未来研究计划是在消化以往积累的工作资料基础上,借助新的研究平台,开展交叉研究,争取取得更多创新性研究成果。

1. 深部碳循环与造山型金矿成矿的耦合机制

关键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一直是地球化学研究的关键内容,深部碳循环是地球深部物质迁移的重要载体,造山带为探索深部碳循环提供了重要窗口,造山型金矿的典型特征之一即成矿流体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造山型金矿成矿过程中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机制仍需限定。深部碳循环对造山型金矿成矿可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如果金的源区是地幔,那么碳循环可以交代地幔,提供氧化环境,促进金进入流体;是如果金的来源是角闪岩相的下地壳,那么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可能对金的活化、迁移有极大促进作用;三是二氧化碳可以调节流体酸碱度,使金在流体中保持较高浓度;四是释压过程二氧化碳逸散,流体环境改变,金卸载沉淀;金的地球化学性质较为特殊,既可以以离子金形式存在,也可以大量以纳米胶体金形式存在,金的存在形式直接关系到金的活化机制,但是我们对金在地幔或下地壳岩石中金的赋存形式并不了解,如果金以纳米胶体金形式存在,那么它就不需要氧化环境就可以进入流体,这种情况下流体的物理特性可能就成了金活化迁移的关键因素。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可以开展如下工作:一是研究地幔中金的赋存形态,西北大学的赫英老师开展了大量地幔岩石金丰度的研究,发现金主要存在于地幔硫化物中,但是去年采了两个地方的地幔橄榄岩,并没有分离到硫化物;二是二氧化碳对纳米金从岩石中活化并稳定迁移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计划继续针对二氧化碳与纳米金的活化迁移申请基金项目。

2. 微尺度重金属元素土壤化学及土壤污染治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效管控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有必要弄清重金属与土壤固相组分的作用机制。土壤组成多样、结构复杂、空间异质,加之土壤团聚体粒径大小不一,形成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各异的土壤微域,控制着重金属的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因此,深入认识微尺度的重金属土壤化学对于预测和管控土壤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至关重要。同步辐射 X 射线微探针(Microprobe)、X 射线扫描透射显微术(STXM)及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SIMS)等技术具有微纳米级空间分辨率,为在环境意义尺度上探究微尺度重金属土壤化学提供了独特的支撑平台。

前期工作中,在矿区采集了大量土壤样品,积累了较多资料,但是较少在微观尺度开展工作。尤其是以往研究仅关注无机过程,严重忽视了土壤有机质或微生物活动对重金属释放、转化、固定过程的控制作用。今后将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开展微尺度有机质(微生物)-矿物界面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演化过程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治理。

3. 基于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的全球表层土壤元素储库研究

全球表层土壤元素储库是进行全球物质循环的基础数据,已开展了大量元素储库研究,但其估算误差仍然较大,尚需根据新方法、新数据对元素储库进行持续更新。基于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的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的目标即获得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为全球资源禀赋评估和全球环境变化评价提供基础数据。现在中、美、欧、澳及部分南美、东南亚、非洲国家已完成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但是距离完成覆盖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还任重道远。不过,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建立元素含量与地质背景、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指标的函数关系,由已知区推导至未知区,建立基于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的表层土壤元素储库。

4. 全球儿童血铅演变规律:经济与环境的双重作用

在以往开展的中国儿童血铅演化规律中,发现从全国尺度上看儿童血铅与经济发展与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有关,而从局部尺度上看儿童血铅主要受环境背景的影响。计划在中国儿童血铅研究基础上,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系统总结全球儿童血铅的演变规律,并尝试从中发现经济与环境对其变化的影响规律。

5. 西藏地区沉积物富砷机理以及周缘盆地(南亚-东南亚)高砷地下水与第四纪气候-地形协同演化的耦合机制

西藏地区沉积物中砷富集已是公认的事实,通过近十年开展的全国地球化学基准工作,进一步发现西藏地区是我国土壤砷含量最高的省份,但是高砷的形成机制仍未解决。个人认为气候与地形演化可能是控制高砷的关键因素。原因有二,一是从地形演化来看,西藏经历了最近期次的碰撞造山,地温梯度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在元素地球化学分带中,砷是前缘晕元素,其极易随流体由深部向地表富集,而西藏的碰撞造山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动力学过程和热力学条件;二是从气候演化来看,第四纪西藏高原隆起之后,气温低、降雨少,化学风化作用较弱,砷不易从沉积物中释放,导致砷保存于沉积物中。

另外,以西藏为源区的南亚-东南亚盆地发育大面积的富砷地下水,在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更新世地层地下水富砷概率较小,全新世地层地下水富砷概率较大,对于同样以西藏高砷背景为物源的不同时期地层中为何富砷概率差别极其显著呢。这可能与第四纪末次冰期有关,更新世是盛冰期,当时的雪线比现今雪线低1000-2000米,更新世地层以冰碛物为主,粒度粗,即便后期气候转暖,暖湿富氧条件下地下水与粗粒冰碛物的界面反应可能不足以使砷释放进入水体。当然,这是初步的猜想,后面还需要对典型的更新世地层、全新世地层沉积物、地下水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佐证气候-构造演化对西藏及周缘砷富集的控制作用。

具体来说可以开展砷从沉积物释放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实验,重点研究环境温度、沉积物粒度对砷释放的影响。另外,还可以从全球尺度研究地形-构造演化对元素丰度的控制作用,比如青藏高原为主的第一阶梯地区富AsSb等前缘晕低温元素,以华南为主的第三阶梯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剥蚀作用,低温元素已剥蚀殆尽,该地区沉积物中更富集Pb-ZnW-Sn等中高温元素。

6. 珠江流域和南方喀斯特地区重金属元素来源和富集机制

利用多轮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查明两个典型地区重金属元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综合多元统计分析、微量元素比值、铅同位素数据进行重金属来源示踪。

7. 花岗岩风化壳型重稀土矿成矿机制及勘查技术

风化壳型重稀土矿是战略金属重稀土的主要来源,然而当前对风化过程中轻重稀土分异与重稀土富集机制的认识仍存争议,尤其是地下水的化学组成与风化壳型重稀土富集成矿的成因联系还不清楚。本项目拟选择广西灵山县佳平花岗岩风化壳稀土矿为研究区,以渗流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精细化学分析和地球化学模拟,探讨地下水从初始溶解稀土到卸载过程中轻重稀土分异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地下水渗流量和地下水渗流过程中稀土含量和赋存形式变化研究,查明稀土在地下水-风化壳两相间的净转移量;结合渗流地下水中稀土与风化壳矿物表面络合模拟工作,阐明地下水化学组成对稀土在土壤矿物上卸载富集的影响;综合分析地下水淋滤作用下风化壳内稀土解吸-迁移分异-卸载富集成矿过程,揭示地下水化学组成演变与风化壳内轻重稀土分异和重稀土富集成矿的关系。

另外,开展针对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的区域地球化学、植物地球化学找矿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上一条:赵增霞老师简介(2022年9月14日更新)

下一条:劳昌玲老师简介(2022年9月14日更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桂林理工大学 - 地球科学学院
建议在IE8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下浏览本站
地址: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街319号(逸夫教学楼) 邮编:541006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